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展开剩余99%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d.8f.82c8.cn/jhjtu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d.8f.82c8.cn/yjtjy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d.8f.82c8.cn/yxldq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d.8f.82c8.cn/pthhh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d.8f.82c8.cn/yqkot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周末时闲来无事,拿起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不知读了多少遍,读来感慨万千。特别是那句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,”枇杷树本身是常见的植物,但是在归有光笔下也能成为寄寓悲痛和怀念的意象。寥寥数语,饱含至情,不愧为历来被人所称道的最质朴动人之语。
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曾有个精妙的譬喻:蚌病生珠。“最动人心弦的作品,总是痛苦的产物”。归有光的名篇《项脊轩志》并非一挥而就,而是归有光以终生的爱与哀,缓慢赋形。
归有光出身于苏州府昆山,归家在昆山,是一个有名的大族。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当官,即使不当官,也是在当地颇受敬重的读书人。
然而,到了明代中叶,归家渐渐走向了衰落。归有光曾祖父归凤时,曾经中过举人,当过知县,但是不久就病逝了。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虽然也刻苦读书,可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登榜,以布衣终老,此后归家便开始败落了。
幸好,归有光幼年便显露天赋,归有光7岁便入了学堂,9岁能作文章,10岁就能作洋洋千字文,14岁应童子试,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员,曾经名动苏州,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。
对于家道中落的归有光来说,改变境遇的唯一途径就是竞日幽居苦读。归有光渴望考中进士,将读书入仕和建功立业作为毕生的使命和价值追求。他立志中兴家族,力图凭借读书入仕重振门庭,重塑家风,完成归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托。
少年时期便熟背《五经》《三史》的归有光,起初对科举满怀希翼盼。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跟归有光开玩笑,之后的路,却艰辛险峻。
归有光从明嘉靖四年(1525)年秋天开始,先后六次参加应天府乡试,前五次都没有中举,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举,时年35岁。
可让归有光没想到的是,他从嘉靖十九年(1540年)中举人以后,他竟然先后八次参加会试而无一中第。
科举之路,山重水复,每次进京会试,归有光出行只有家里的一个童仆任慎陪伴,他每次出吴淞江,沿运河北上,水陆路单程2000多里,来回至少四五个月。历经磨难,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。
多次落榜的归有光,为了糊口,归有光只好一边应试,一边谈道讲学,他开设“震川学馆”,以授徒讲学营生。他培养了数百名学生,被人们尊称为“震川先生”。白天,他讲学授徒,可到了夜晚,仍然埋头苦读,渴求考中进士。
久试不第,才学、名望和理想天悬地隔,对归有光来说,是无法释怀的伤痛。可更令他悲恸欲绝的更是他所深爱之人的离去。
归有光28岁那年,也就是婚后六年,妻子魏氏病逝,年仅21岁。归有光曾感叹:“吾妻之贤,虽史传所无。”
在发妻病逝后,归有光曾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,“吾妻死,室坏不修”,此时的归有光心中满是哀婉、悲戚与消沉。
知音不再,孤独也没地方倾诉了,他只能将这份伉俪之情转化为漫漫苦旅前行的抚慰、陪伴和砥砺。
32岁那年,归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,年仅19岁,期间所生二女先后夭折;归有光43岁那年,长子染病而亡,年仅16岁;归有光46岁那年,续娶的妻子王氏病故,年仅34岁。
归有光自幼父母双亡,在二十三岁至四十六岁的这段时间里,家中就有七位亲人去世,平均每三年家里就遇到一次丧事。
从祖母、母亲,到妻子魏氏、王氏,及小妾寒花,儿子、女儿,次第以爱照亮归有光。
这些丧失的爱,丧失一次,就有一篇杰作问世,《先妣事略》《项脊轩志》《寒花葬志》《世美堂后记》《女二二圹志》《思子亭记》......
至亲之人接二连三地离开,科举考试的八次失败,归有光遭受的命运残酷是可想而知的。
少年丧母、三次丧妻、中年丧子,接连的科考失败,功业无成的愁闷,处处遭遇挫折的归有光深感生命的无常悲凉和巨大的精神孤独。归有光可谓经历了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苦难。
也正是因为这独特的经历,归有光抒情类的散文,正是他真情的流露。备受感情的折磨,使他笔下的散文更具浓厚的感情色彩。
归有光散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不呆滞,就拿《项脊轩志》来说,《项脊轩志》起笔的时候,归有光十八岁。这部散文作品,以老屋的书斋为主要描述对象,书斋名字叫“项脊轩”,讲述了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,在文中,归有光表达了对祖母、母亲和妻子等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。
在《先妣事略》当中,归有光主要描写自己的母亲,用细节描写的手法,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《寒花葬志》作品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怀念。
这种看似闲谈的笔法,却用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是归有光散文的独特之处,文章富起来感人至深,极富中国式审美含蓄平和的特点,也是后世推崇他的散文的重要原因。
归有光优于其他作家散文作品的地方就在于,他真是做到“无意为文”,写得像家常话似的。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,见物生情,情又融于物中,文笔朴素简洁,赋之真情,整篇充斥着真实情感,用细节语言传递情感,笔触用语虽平淡,却“最抚凡人心”。
亲人们相继离世,归有光肠断魂恸,曾经有放弃功名追求、终老于田野书斋的念头出现,但转念一想,如果不功成名就,又何以告慰亡灵?
大志在怀,心存不甘,唯有夜以继日苦读,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,归有光没有悲观退缩,改道易志,而是固守夙愿。等待又一个应试之年的到来。
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五十三岁的归有光第七次赴京参加会试,这次他怀着莫大的希望赶考。
五十三岁的年龄,在众多年轻考生中确实显得很扎眼。归有光的文章在当时就已经被举子们作为范文来读。在旅馆,那些诵读《文章指南》以备考的少年,当得知隔壁和自己一起备考的长者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归有光,看他仍在千里迢迢求功名时,震惊不已。
可没想到这次归有光仍旧落榜,看着那些少年鱼跃龙门,归有光独自离开京城,沮丧而归。继续苦读,不幸的是,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,再次落榜。
梦想再次破灭,无可奈何的归有光,只能把落第的原因归结为命运,但内心巨大的痛苦却是难以言表的。
归有光明白,自己为了科举消耗了很多的精力,随着年纪一岁岁增加,前程依旧难卜。然而他依旧竭力安抚着内心的创痛,以“吾心之固然”,勉励自己锲而不舍。
四年后,归有光第九次进京赶考,没想到,发榜时竟列为三甲进士。时年已60岁,前后经历了长达25年的科考生涯,可谓蹉跎半生。可谓是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一个极端。
归有光中进士这一年已经60岁,是今天退休的年龄,用钱谦益的话来说,归有光是一个“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”的“老举子”。
可不管怎么样,归有光终于如偿所愿考中了进士。由于归有光没有得到第一名,名次靠后,就无法进入翰林院这个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清要之地,只是被派任偏僻穷困的浙江长兴县令。可归有光绝不会想到,即将开启的仕途,却是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。
归有光没有中进士之前,早已胸怀经世之志,心忧天下苍生。中进士以后,满腹诗文的归有光虽然年已花甲,但是壮志未衰。即便是到僻远的长兴县任知县,也没有半丝犹豫。
归有光在任上做了不少实事,深受百姓爱戴,但是因为触动利益集团招致豪强大吏不满,仅仅两年就被调离了。
所幸遇到贵人,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寺丞,在内阁制敕房纂修《世宗实录》,对于这个迟来的机会,归有光十分珍惜,不顾自己已是花甲之年,仍全身心投入工作,可惜身体不争气,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,在任上第二年就逝世了,时年66岁。
归有光去世以后,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作《归太仆赞序》,言辞恳切而谦卑,认同归有光承继韩愈、欧阳修传统之“明文第一”的地位。
归有光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明朝最惨才子,一生曲折坎坷,所经历的磨难,在历代文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。科举考到60岁,走过了漫长的科举之路,他最终得到的却是短暂的仕宦生涯。然而,他却写出了最动人的散文。归有光的作品曾被黄宗羲誉为“明文第一”,而如今的我们读到归有光的散文,仍会为之深深感动。
发布于:山西省